2017年8月25日 星期五

【又試新嘢】台灣郎的香菇肉羹、廟口肉燥飯……啖啖都是台灣味道

我喜歡吃肉燥飯,時刻都想吃到。不過,肉燥飯不太健康,肥肉多,不宜常吃。所以,每次能吃時,我都會很開心,要盡情享用,吃個痛快。


最近,港島區開了不少吃台灣菜的店,有中價有貴價的,這次跟朋友到了開了幾個月,位於天后的台灣郎。


甫進店內,就如置身於台灣的小店和夜市一樣,立即令人想起當日在台中餐館吃著台灣小食的情形……


一看店家的推介,就知道這裡吃的是來自台灣各地的食物:有台南的魯肉飯、高夜市蚵仔煎、花蓮小丸子湯和澎湖魷魚……


跟朋友商量過後,便快快下單等食!

香菇肉羹 ($38)


這個菜在香港的台式餐廳比較罕見,今次看到,就當新嘗試。肉羹沒有想像中的「稠」,我當初以為是像玉米羹一樣,但其實只是比湯稠一點。羹內有豬肉和香菇攪成的肉團,不過香菇沒有被攪碎,還見其形。肉團多汁,香菇爽口,是個好好的前菜。

廟口肉燥飯 ($35)

這裡有魯肉飯和肉燥飯,但個人偏愛肉燥飯,因為看起來沒那麼多肥肉,吃起來又可以盡情放縱一點。這裡的肉燥飯可以單點,不用配甚麼豬扒呀……十分經濟。肉燥的肥肉不算多,吃起來不算油膩;肉燥不鹹,味道恰恰好,拌勻白飯來吃已經令人十分滿足。而白飯和肉燥份量比例還好,不過要是肉燥可以多一點的話就更好了!

台灣紅燒牛肉麵 ($88)


牛肉麵又是另一個台灣的名物。這裡的紅燒牛肉麵質素不錯,牛肉是半筋半肉,炆得入味,口感軟腍不難咬。


湯底甜甜的,配菜的蘿蔔吃起來也十分清甜,很不好吃。麵條方面,沒有煮得過腍,恰到好處,難怪每桌子上都有一碗呢。

台灣馳名鹽酥雞 ($78)


台灣小食除了肉燥飯外,另一樣我喜歡吃的就是鹽酥雞。這裡的鹽酥雞用錫紙墊住放在鑊仔裡,保持溫度,吃起來又香又脆,好掂!


鹽酥雞炸得酥脆可口,雞肉嫩滑但不油膩,味道醃得美味,一口一粒,加上外面的香葉和椒鹽粉,真是令人難以抗拒!

香炸花枝丸 ($28)


食完鹽酥雞,又怎可以不吃花枝丸!台灣的小食就是多,炸物之外,還是炸物,不過花枝丸跟鹽酥雞相比,又是另一種風味。


花枝丸沒有加炸粉,炸好後直接沾上調味粉,吃起來份外香口惹味,入口彈牙爽口!一人三粒就差不多!

香芋珍珠奶茶
($20)


飲品當然是喝杯珍珠奶茶啦!去台式餐廳,不喝珍珠奶茶,怎說得通呢?香芋珍珠奶茶就像吃香芋雪糕一樣,不過多了茶味;珍珠煙韌有嚼勁,略帶甜味,不錯。不過,我覺得餐廳可以嘗試環保一點,堂食的客人不要用膠杯盛載珍珠奶茶。

雖然這店人氣度還未算高,但星期一晚來說,客人都算多,我們入座後,客人便陸續前來,全店滿座。我們離開前,還看到一桌台灣人來光顧,希望他們能找到台灣的味道!

小店,加油!

搵食點:台灣郎
搵食方向:天后銀幕街21號地下及1樓

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

【又試新嘢】問ASK: 上環的小綠洲在哪裡?

上環,曾經每星期出現5天的地方。不過,轉工作後,甚少來這區。走出地鐵站後,沿途看到不少新餐廳,尤其是位於橫巷的店舖。而今次來的Ask Café,據說是從蘇杭街搬過來的;我想它該是我轉工後才開業的。我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介紹,被它的鰻魚飯和鮑魚吸引住,於是便相約朋友前來。


晚上6時多來到,餐廳的人不多,大概是因為這區以上班人士為主,下班後人們都趕著離去,回家吃飯,所以晚飯時間的人流比較少。


甫進內,便被餐廳內的綠色裝潢吸引著。雖然天花的花草是假的,但周邊恬靜的環境配合著,感覺就像處身於綠洲之中。


另一邊牆掛著的圖畫又令我的目光轉移到其上。你看,這些畫既是肖像,又帶點卡通的感覺,很特別。



日式照燒鰻魚飯 ($98)

沒想到,café 都有鰻魚飯吃,鰻魚迷的我就一於試下啦。這碗鰻魚飯的賣相真是很「日式」,單是那個紅黑有蓋碗,就已充滿著日式便當的感覺。


一打開,一大塊鰻魚舖在白飯上,令人垂涎;旁邊有醃蘿蔔和牛蒡作配菜(雖然我沒吃=P),十分豐富。


鰻魚燒得焦香,入口嫩滑,重點是無骨,照燒汁的份量也恰到好處,不多不少。



不過,我跟朋友都覺得,白飯似乎偏濕黏,建議可減少水的份量。

日式鮑魚稻庭烏冬 [熱] ($128)

我除了是個鰻魚迷,也是個鮑魚狂,尤其是新鮮鮑魚仔。


鮑魚是冷盤,早以醬汁醃製過;吃起來,彈牙有嚼勁!


稻庭烏冬採用的是扁身的烏冬,跟平時圓形的口感不同,這烏冬一吃就知道是高一個檔次的鳥冬,滑溜爽口!


蝶豆花柚子芒果梳打 [特飲] (跟餐加$20)
跟餐配了個「呃LIKE」特飲。

這杯蝶豆花柚子芒果梳打的顏色十分奪目豐富,喝起來十分清新,甜味剛好,夏日feel突出!


鮮果忌廉糖漿班戟 $68
除了鰻魚飯和鮑魚仔,我也為這個甜品而來。惜查問之下,才得知這個甜品只在下午茶的餐牌上。不過,我心不死;店員答應幫我問廚房可不可以做。我太幸運了!你看,此班戟多美!

它跟平時的班戟不同,不但厚一點,而且上面還加上了忌廉和朱古力醬,伴有香蕉、士多啤梨和藍莓等新鮮水果。


吃的時候,你可以把忌廉塗在班戟上吃,或者切開班戟後沾上忌廉吃。班戟即使有朱古力醬,配上滑身的忌廉一起吃,也不會很甜。




這 café 絕對是個消閒的好去處,樓底高,環境寧靜,坐得十分舒適,是煩囂裡的綠洲。



搵食點:Ask

搵食方向:上環皇后大道中202號The Putman地下A號舖



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

意想不到的好味!型男法式撻- Tartes & Pop

在網上看到這店的撻已一段時間,因為它自稱 "Probably the best tarts in Hong Kong."「可能是香港最好的甜撻」。我一直都想來嘗嘗,可惜就是提不起勁。這次有在上環上班的朋友陪伴,很快便成行了。


甫進店內,看到一個法國男生跟我們微笑,向我們介紹著各種口味的撻。我跟朋友聽完之後,心大心細,很多口味都想試。奈何胃口不夠大,所以就選了最想試的3款口味。

等候期間,我看到店內張貼了不少傳媒的報導的訪問,從中得知原來店內的撻原材料主要是來自法國(除了抹茶粉是來自日本),全人手製造。每個撻都各有特色,皆因撻底不同,而整個撻(果醬、忌廉及海綿蛋糕)更是用上不同配料所構成。

不一會,男生便拿著一隻「黑膠碟」上前,而盛著的就是我們點的3款撻,有趣極了。

店舗的老闆非常細心,知道我們想 share 來吃甜撻,便先端來3個撻餵飽我們的相機,然後再將甜撻一分為二來分享。


你會發現,店舖沒有提供餐具,原因是他們覺得這撻是用手拿來吃,法國人也是這樣吃的。就著店員的建議,我們就依著「淡味」至「濃味」甜撻的次序進食。


撻底均由奶油酥餅所製,雖然加入水果和慕絲等,但入口依然鬆脆,而且厚度恰到好處。我最怕吃到厚厚且變稔了的撻皮。這店的廚師連撻底都可以一絲不苟地處理得宜,實在不得不讚。

馬鞭草菠蘿撻 Verbena Pineapple ($45)


首先是「馬鞭草菠蘿撻」。未吃便已聞到馬鞭草的香味,中間是清新的菠蘿慕絲,內裡亦有一些菠蘿果醬和菠蘿肉,好不特別。


在菠蘿慕絲和批底中間,加入了海綿蛋糕,層次更豐富。慕絲打得幼滑,雖然層次多,但吃完一點也不覺得膩,非常難得。而這個菠蘿口味酸酸甜甜,乃清新之選,十分適合在夏天吃呢。

芝麻抹茶撻 Sesame Matcha ($45)


第2款試的就是這個黑芝麻抹茶撻。一直以為,抹茶跟紅豆這配搭已是天衣無縫,沒想到原來黑芝麻跟抹茶會更夾。店家用上日本進口的宇治抹茶,力臻完美。



抹茶慕絲入口幼滑,齒頰間滲出陣陣甘而醇厚的抹茶味,揮之不去。下層的黑芝麻慕絲一樣香濃軟滑細膩,黑芝麻味亦十分突出。

雖然如此,但二者並沒有爭鋒頭,勢要蓋過對方的味道,反而取得平衡點,突出兩者特點,令味道配合得更無懈可擊。

法式咖啡忌廉布丁撻 Coffee Crème Brulee ($45)


這三款口味中,這個法式咖啡忌廉布丁撻是我的心水。我平時愛跟咖啡?一點也不。而此撻叫不愛咖啡的我都愛上,實在太棒了!這撻外形真的像一杯crème brulee,十分可愛的!焦黃的表面,光滑無暇,看起來著實與用火槍燒過的焦糖脆面無異,而其實它是一層薄薄的焦糖醬!下面的分別是帶香濃法式咖啡味的忌廉布丁、海綿蛋糕和薄實的撻底。


忌廉布丁的奶味亦濃,軟滑得幾乎入口即溶;同時亦不乏咖啡的香和咖啡的苦澀味。然而,一甜一苦,兩者卻配合得剛剛好,令人一試難忘。

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總是說法國人最擅長做甜品了。他們對味道和食材的掌握,實在太厲害了!我想,這跟他們的天賦和與生俱來的技能有關吧。


對我來說,這一次吃撻絕對是一場冒險。我平時不太吃果撻那些,即使是吃,也會捨撻底而去。沒法子,在香港,就是很難遇上一家把撻底做得脆且不散的餅店。不過,現在我找到了!Tartes & Pop serves you the best tarts in Hong Kong !

搵食點:Tartes & Pop
搵食方向:上環摩利臣街2號地舖